宛如平常一首歌
更新时间:2010-05-24 来源: 浏览:
现年56岁的周德亮,厚道,朴实,不善言辞,笑起来一脸的谦和。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人,企业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100多户农民致富,累计向社会捐赠20万多元。听说要对他的事迹进行宣传,他连忙摆手:“没什么好宣传的,我是一名党员,做点事应该的。”不论怎么要求,他都不愿详述“那些芝麻小事”。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先从外围对他进行采访。通过周围群众的点滴叙说,周德亮平凡而闪光的人生轨迹在我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只有自己富了,才好帮助别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苏北农村,许多人还在整日为温饱操劳,有的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周德亮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多想帮他们一把啊!可自己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富了,才好帮助别人。发家致富成了萦绕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梦。机会终于来了!1984年,村里两间粮食加工坊,由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准备拍卖。周德亮得知后,立即东凑西借,在亲友的帮助下,花2100元钱把它买了下来。从此,他走上了人生的创业之路,也走上了自己的圆梦路。
周德亮的经营理念和他的人品一样,坚持做到“三诚”,即诚信、诚实、诚心。他搞粮食加工,服务好质量高,不缺斤短两,而且费用比别人低,遇上困难户全免。渐渐地,周德亮的名声越来越大,生意也日益红火起来。粮食加工本小利微,要想尽快富裕起来,必须扩大生产规模。1989年,他投资创办了精制米厂,可生产规模扩大了又给销售带来困难。那时,国营米厂林立,竞争尤为激烈,一个个体小厂,要与实力雄厚的国营米厂争一杯羹吃,谈何容易。后来,谈起当年外出搞营销,老周还记忆犹新,感慨万千。他说,那时的交通与通信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偶然从一个朋友处得知山东胶州郊区一位客商需要大米,就急急忙忙奔了过去。赶到当地已是夜里十点多钟,也顾不上休息,不知道地址就现打听。不知敲了多少门,受了多少白眼,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才打听到客商的住址,可人家还没起床。于是,他们就站在门外等。那时正值腊月,天似乎特别冷,天空还不停地飘着雪花。客商起床后,得知这一切深受感动,当即与他签订了月供200吨大米的长期合同。善于把握商机的周德亮硬是凭着这样一股韧劲和诚心很快打开了销售市场,山东、上海、浙江、海南等地客商纷至沓来,大多成了他的合作伙伴。
不久,周德亮又创办了植物油厂和面粉厂,并将三个厂统一命名为现在的“涟水县飞波粮油加工厂”,取“飞波逐浪”之意,暗示市场竟争的激烈和他敢于应付挑战的信心和雄心。
“群众都富了,我心里才高兴”
周德亮富了,生意越做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响,产值连年翻番,利税也大幅跃升,成为县私营列统企业,但他并没有感到多么开心,总觉得自己是名党员,还有一份责任没有尽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说:“群众都富了,我心里才高兴”。
周德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仅厂里招的50多名工人大多是贫困户,年收入均在万余元,而且从不克扣、拖欠工人工资,甚至在资金周转困难时,拿贷款来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他说,农民挣钱不容易,给少了心里不安稳。我是党员,决不能让他们吃亏。
周德亮倾心帮助特困户徐培超的事迹更被传为佳话。徐培超与周德亮非亲非故,又不同村同组,妻子患有精神病,两个孩子尚年幼,生活极端贫困。得知情况后,周德亮坐不住了,主动上门请徐培超到他的工厂上班,并许诺月工资不低于1000元。徐培超不相信,因为他的全部家当也不值那么多。为了消除他的疑虑,周德亮预支给他一个月工资,让他先将家里的房屋修补修补再来上班。现在,徐培超不但盖起了新瓦房,而且还买了拖拉机,整天乐呵呵的,逢人便说:“没想到我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没有周德亮哪有我的今天啊!”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了,他妻子精神也好了许多,遇到周德亮还能说几句感谢的话呢。
同行是冤家,这句话在周德亮身上屡屡失验。实际上,周德亮搞起粮油加工,最先受益的正是走村串户收购粮食的商贩。不少人刚开始收粮的钱、运粮的车都是周德亮借的。随着粮食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粮贩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当初靠借钱收粮的穷百姓现在大多盖起了楼房,购买了机动车,用上了移动电话,有的又做起了其他生意。还有一些下岗职工也靠他摆脱了困境,罗友高夫妇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原是国营粮油加工厂的职工,双双下岗后工作无门,吃饭都成了问题,还要供上高校的孩子读书,生活苦不堪言,万般无奈他们找到周德亮。周德亮非常热心,不仅帮他们租了房子,购买了机器,还保证原料供应,联系销售。现在,夫妇俩的生意红红火火,产品销到外县市,手下有了十几名工人,自己也当起了老板。
“没有钱,有我呢”
周德亮有钱,但不奢侈,不狂妄,不张扬。他生活俭朴,穿着普通,一日三餐也很平常,从不抽烟赌博,不愿贪图享受。对自己他算抠到了家,对帮助他人和公益事业,却出手大方,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钱,有我呢”。
崔爱连永远不会忘记周德亮的再生之情。2006年夏天,他与家人吵架,一时想不开喝了农药。被发现时,已不省人事。刚来老周厂里工作的哥哥闻讯后,不知如何是好,站在那发呆。听到消息的周德亮催他哥哥赶紧把人送医院,他哥哥哭着说:“到医院治要花一大笔钱,我们家哪来那么多的钱啊!”周德亮急了:“救人要紧,没有钱,有我呢!”一边给医院打电话联系,一边找车救人。崔爱连得救了,周德亮为此垫付了近4000元医疗费。
有一件小事也许更能折射出周德亮的心灵之美。涟水郑梁梅中学有一女生,家境贫寒,不慎将家里给的500元生活费弄丢了,这可是父母的血汗钱啊。她不忍心告诉父母,怕伤他们的心。但总不能饿着肚皮学习啊!情急之下,她想到了周德亮。尽管不认识他,但知道他的许多动人事迹。于是,她向周德亮发出了求助信。老周接信后,当天就赶到学校,将500元生活费送到这位女生手中。一位知情的村干部说,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好心人。
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亲朋好友,动员他们捐款,他自己带头捐款10000元,次日上午立即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发出了向灾区进行募捐的倡议。得到了全体员工的积极响应,在他的带领下,员工们排好了队伍,逐一上前掏出20元、50元、100元……短短的半个小时,一共募集到现金12000元。他主动交纳了2000元“特殊党费”,厂里的党员职工也踊跃交纳特殊党费。玉树地震期间,他又主动捐款5000元。
周德亮乐于助人出了名,远的近的,相识的不相识的,只要能帮忙的,他都有求必应。孩子得急病找他、上学交不起学费找他、盖房钱不够找他……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主动做好事,捐赠绿化、教育等公益事业,出资修桥补路,为敬老院送米送面,奋不顾身抢救压在机动三轮车下的孩子……学校、医院、部队无处不闪现他无私奉献的身影,街坊邻居谈起他的美德都赞不绝口,他成了真善美的化身。
德高勤思公益事,亮节常暖苦寒心。致富助人不思量,宛如平常一首歌。周德亮以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人格和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和赞誉。他先后获得省先进个体劳动者、市十佳个体工商户、市光彩之星、县拥军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等80多项荣誉,他无愧于这些荣誉,更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