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蜀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记甘肃静宁县仁大乡南门村优秀党员李恒义

更新时间:2010-06-23    来源:    浏览:

    仁大乡南门村村主任李恒义是个静宁的名人,人们提起他,总会翘起大拇指说“攒劲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村干部,为啥有这么好的口碑?那还得从他带领群众发展果品产业说起。
 
  从“老科研”到“致富户”
 
  仁大乡位于静宁县南部,以盛产瓜果而闻名全县,被喻为静宁的“小江南”。但在上世纪70年代却是出了名的穷山沟。村民们全靠买鸡蛋换些柴、米、油、盐之类的日用品。时任村干部的他做梦都想改变穷山沟的贫困面貌,并把这个梦想默默地付诸行动。他首先在自家的地里进行粮食作物新品种的选育、试验。他的这些不合常规的举措遭到人们的冷嘲热讽和嗤之以鼻。他并不为此所动,每天一头扎进自家的试验田里,一身泥水一身汗水,常常忙得忘了吃饭。功夫不负有心人,80年代初,他多次试验引进的粮食、瓜菜新品种栽培技术成功了,并迅速在全村推广,从此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科研”。
 
  仁大乡的气侯与土壤适宜瓜果生产,他在引进了瓜菜新品种栽培技术后,又开始栽种苹果树,依靠果品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人常说:“一亩园,十亩田”。务苹果可不是轻松的事,但他不怕吃苦,侍弄果树就像疼自家的孩子。经过几年的辛苦,务了几年苹果的他,终于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为家里买了彩电、洗衣机、拖拉机等日用品。2000年,他家又栽了10亩果园,果园挂果后,年收入10万多元,成为静宁有名的致富户。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栽苹果树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乡亲们和自己共同致富,他手把手地教果农拉枝、剪枝、疏花、疏果等果树管理技术,成了当地有名的科技示范户、务果能手。
 
  从果农协会到果业专业合作社
 
  随着从事果品生产的人越来越多,他认识到果园的技术管理、果品的销路成为制约果品产业发展的“瓶颈”。他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多么渺小,只有把村民团结起来,才能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于是他多方奔走进行调研。2002年,在平凉市林业局和仁大乡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静宁县第一个农民技术协会——仁大乡果农协会,他担任协会会长。当年发展会员153名,2003年发展到540人,2004年猛增到1140人,普及全乡26村,同时辐射毗邻秦安、庄浪等地区。
 
  他创办的仁大果农协会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及“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立足于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了村民的好评。为了使协会正常运转,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他用贷款和个人果园收入及经销无公害农药等收入的5万余元,为协会购买了29寸彩电一台,功放机一台,VCD一台,录像机一台,高音喇叭二个,测土仪器一套,信息机一台,并专门租赁50平方米房子一套,作为开展果树管理技术培训的场所。仅2009年,协会散发资料1500份,科技书籍200本,发放光盘300余盘,组织培训果农5000名。静宁县频繁的自然灾害成为发展果品生产的最大障碍,他在协会专门设立了气象预报专栏,向果农们随时预报天气变化动态,及时动员广大果农集体防灾,有效地预防了春季的冻害,保证了苹果的丰产。
 
  仁大果农协会在科技示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导果农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成了无公害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2000亩,引进推广无公害农药,配方施肥、均衡施肥、果园生草肥田、果实套袋等新技术。
 
  2004年10月份,他自费随县果业局技术人员赴延安考察学习“苹果改形技术”,回来后推广新技术200余亩,为全县“万亩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果农协会成为广大果农科学管理、富乡富民的桥梁纽带,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龙头。2004年4月,在平凉市第一届科学技术代表大会上被评为“十强农民技术协会”,2005年1月被省科协命名为“甘肃省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2005年5月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劳动模范”。
 
  在致富的道路上,他总有层出不穷的新点子。 2009年在果业协会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体制健全、运行规范的仁大乡果业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00余人,并在乡党委的指导下成立了仁大乡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将所属会员中的党员归于支部管理,并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培”、“带”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去年仁大乡南门村的乡亲们就苹果一业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
 
  从普通苹果到品牌苹果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村子里的人们把一颗普通的苹果当成“金蛋蛋”时,他决心赴陕西等地调研,并潜心钻研果品栽培技术,引进果品新品种。经过调研,仁大乡是红富士苹果的适宜生产区,他就先在自家的地里试种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红富士苹果以产量高、味口好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他的带动下,红富士苹果的栽种面积逐年增多。2002年,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他又开始试种绿色苹果。他家挂果的5亩果园,因为品质好而收入高达3.2万元,平均每斤高于其他果品0.2元,成为外地客商的抢手货。为了打出静宁苹果的品牌,2006年1月7日,他手捧着农民精心挑选的苹果,怀着激动的心情,随着“中国农村改革论坛”会议的代表,将仁大乡的苹果送进人民大会堂参展。在众多的苹果展品中,与会的国家领导被色彩鲜亮的静宁苹果吸引,品尝之后因为味口甜、硬度高而赞不绝口。从而使静宁苹果享誉全国,也为静宁苹果的地理名牌打下了基础。2006年仁大果农协会与河南灵宝市道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又开发“SOD”精品苹果,在首席专家汪景彦的指导下,试验推广了“SOD ”苹果生产、树形改造、测土配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全园套袋等五项新技术,使苹果优质果率大大提高,在2006年静宁县举办的果品展销会上,“SOD”品牌苹果的价格达到10元/公斤,超出正常果品3倍的价格。200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有关仁大果农协会的事迹。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他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诠释了农村党员所应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成为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路上的领头雁。